近年來,南京市城市建設與改造不斷進展,建筑垃圾產生量不斷增長。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傳統的方式就是填埋,而大量建筑垃圾填埋處置,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
2019年12月,《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辦法》正式發布,2020年2月1日起施行。這標志著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工作正式步入法治軌道。
2019年破解建筑垃圾“圍城”困境
結合南京實際情況,立足當前規模化設施短期內無法建成運行的情況下,采取臨時就近處置方式。2019年,全年合理布局運行16處臨時固定設施廠,全年實現近300萬噸建筑垃圾再利用,節省了約180萬立方米填埋場空間資源,近億元運輸和填埋成本。
目前,南京市已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納入全市環衛設施專項規劃,共規劃布局9處規模化固定設施,其中3處固定式規模化設施已推進建設,高淳區的南京路港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已開工建設,江北新區的南京首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市城建集團城東等大型資源化利用設施廠已立項,正在開展土地等前期手續辦理。
構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涉及部門、領域、專業眾多,為切實保障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理念得到貫徹落實、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取得新突破,南京市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出臺1個政府規章+1個實施意見+2個配套文件+3個技術導則,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
據悉,南京市于2019年12月正式發布政府規章《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辦法》,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作為我市長期工作要求,明確“市、區人民政府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相關管理、考核和經費保障機制”,從設施建設、源頭管理、分類利用、產品應用和市場規范等五個方面針對性地進行了立法設計,提出了工作舉措。
“互聯網+”創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針對裝修垃圾處置難點,南京市創新采用“互聯網+”分類收運儲方式。將通過裝修垃圾試點項目建設和運行,探索從源頭分揀、分類堆放、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的管理模式,努力解決各項問題和難點。
從前端分類收集和末端處置兩個環節開展裝修垃圾試點工作,采取分類收儲、專用車輛分類運輸、專業處置、“互聯網+”收運儲集中管控的方式處理裝潢垃圾。具體將裝修垃圾分為綠、白、藍三類,裝修固體垃圾(可再生類)放入綠色箱體,玻璃、木材、金屬放入藍色箱體,塑料、泡沫、石膏放入白色箱體,通過垃圾分類員現場指導,實現源頭分類,車聯網調度,回收再利用。
同時,結合智慧工地、渣土兩票制等監管平臺搭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信息化監管,逐步實現建筑垃圾從源頭產生、運輸、處置到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監管。該監管平臺由1個中心+6個模塊組成(1個中心:建設、城管、交管等部門的信息交互中心;6個模塊:申請管理、工地監管、運輸過程監管、處置終端監管、建筑用品利用平臺、數據大屏監管),最終實現實時監管、全流程監管和決策分析三大功能目標。
通過這些舉措,南京市將在建筑垃圾監管大數據的基礎上對各種指標和數據統計分析,為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