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筆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集中對2001~2018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年鑒數據進行了梳理。通過查找《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60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編,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資料盡可能地補齊缺失數據,依據《快易理財網》發布的GDP數據進行計算思考,筆者認為我國銅鋁鉛鋅鎳錫產業的確應該認真思考“剎剎車”的問題。國外精煉鎳率先于2004年達到消費“峰值”后,2005年精煉錫、2006年精煉銅和鋅錠也達到“峰值”,電解鋁和精煉鉛“峰值”似乎正在形成中,即使2017年我國精煉錫消費比2005年增加6.79萬噸,世界消費總量仍比2005年減少0.73萬噸。
國外經濟增長已擺脫對銅鋁鉛鋅鎳錫消費增加依賴
數據顯示,2000~2017年,世界銅鋁鉛鋅供需基本平衡且累計過剩,鎳錫可能因統計口徑不一致而表現為短缺(實際上基本平衡)。2000~2017年這18年間,世界累計銅(精煉銅)供應量過剩258萬噸,鋁(電解鋁或精煉鋁、原鋁,不含再生鋁)過剩1973萬噸,鋅(鋅錠)72萬噸,鉛(精煉鉛)468萬噸,鎳(精煉鎳)短缺253.6萬噸(應與近年不銹鋼用鎳的一部分被鎳鐵含鎳取代有關,可能是鎳鐵中的鎳被計算鎳消費量而未計入產量),錫(精煉錫)短缺15萬噸(可能與某些產品用錫被二次資源含錫取代有關),值得研究和探討。
國外銅鋅鎳錫消費早已出現“峰值”,預計2025年前難以突破。國外鎳消費率先于2004年出現117.5萬噸“峰值”,2017年消費量為107.2萬噸,比2004年減少10.3萬噸。其中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加拿大7個國家(以下簡稱G7)于2007年出現61.0萬噸“峰值”;錫于2005年出現27.3萬噸“峰值”,2017年消費19.8萬噸,比2005年減少7.5萬噸,其中G7在2004年出現13.4萬噸、G20-11(G20成員國中,除中國、G7成員國和歐盟的其他11個國家)在2010年出現5.17萬噸、其他(世界除G20外其他國家或地區)在2005年出現11.7萬噸“峰值”;銅、鋅均于2006年出現“峰值”,國外銅消費在2006年出現1345.6萬噸“峰值”,2017年比2006年減少消費198.4萬噸,其中 G7于2000年出現748.3萬噸“峰值”;2006年國外鋅消費“峰值”為774.4萬噸,2017年消費比2006年減少49.9萬噸,其中G7于2000年出現363.5萬噸“峰值”。相關情況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