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記者從中國礦聯綠色礦業網上沙龍獲悉,截至目前,蒙草礦山生態大數據平臺已涵蓋全國6萬多座礦山,不僅包括開采時間、閉礦時間、礦山類型、經緯度坐標等礦山基本信息,還收集了當地氣候、原生動植物等資料,以及土壤的統計分析、應用的修復技術、修復的標準化流程等。蒙草積累的這些礦山修復技術經驗,為今后類似礦山的生態修復提供了可操作的標準化程序。
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公司總經理郝媛媛表示,礦山生態修復存在認識誤區。有時表面的綠化并不代表生態好,反而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比如種了不該種的樹種,短時間內不會察覺其對地下水的負面影響,時間長了才會發現,植物逐漸減少,生態環境再次出現退化,這樣的結果與生態修復理念背道而馳。生態系統修復不僅僅是表面的綠化,更要關注野兔、狐貍等野生動物的回歸,恢復原生態場景。因此,礦山生態本底的研究和數據積累對生態修復十分必要,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傳統物聯網不同,該公司人工采集原生土壤、流域、氣象、微生物、動植物等信息,進行詳細摸底,構建扎實的礦山生態本底,為日后實施修復提供依據。
據悉,傳統礦山管理模式的資源管理分散,特別是大中型礦企,礦山碎片化分布在各個地方,無法便捷地知曉每個礦山的信息,造成數據和信息孤島,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應急管理、日常協調對人的依賴性強,直接影響到信息的實時性和精準度,導致企業決策慢、效率低。智慧礦山建設就是應用科技手段,通過信息化賦能使礦山實現智能化管理。
對于很多人擔憂的智慧礦山建設一次性投入大的問題,郝媛媛解釋,從礦山生產時間的長度來看,傳統礦山管理模式累計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管理成本都很高。
郝媛媛表示,建設智慧礦山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構建礦山智能化神經系統。
通過安裝攝像頭、傳感器,實現數據的可更新和可追溯,既能發現盜采,也能對異常數據進行預警,以便提前決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第二步是構建礦山三維地質模型。
構建礦山三維地質模型是真實模擬礦山生態環境,能幫助管理人員節省現場勘查時間。比如,坡度是礦山修復的一項重要技術參數,不同坡度對應不同的修復技術,通過三維地質模型,工作人員不用去現場就能完成多方向坡度測量,標記出預計坡度和危險坡度,并直接查看修坡后的效果;土方量計算也是生態修復的一項重要工作,利用三維地質模型,既能實時計算平面地形和斜面地形的土方量,還能根據不同高度進行調整,計算出對應的土方量。
第三步是構建礦山大數據平臺。
以蒙草礦山生態大數據平臺為例,既有礦種業務、土壤類型等分類,也有當地水土氣、原生植物在開采前、開采中、開采后修復等階段的信息,以視頻、圖片、數據等形式匯聚在該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有據可依、指揮高效。而且,通過后期數據追蹤分析,還能確切掌握生態修復的實際效果。